6月,深圳光明科学城,公常路66号。相山之上的荔枝红了枝头,中山大学深圳校区(下称“深圳校区”)一期建设全面完工。
2015年签约,2018年动工,2020年启用,2023年建成。深圳校区以新医科和新工科为主要办学特色,拥有医、工、农、商、文、理等相对齐全的优势学科体系,以及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。如今,过万名师生在此学习工作生活。这是中大最年轻的校区,也是三校区五校园的最后一块拼图。
【资料图】
●南方日报记者钟哲
百年医科在新城施展拳脚
5年建设,深圳校区从一片荒郊野地,变成如今占地面积5000亩,承载在校生1万余人、教职工1000余人的全新校区。
去年5月24日,中山大学医学院4名本科生在深圳校区成功挽救1名触电工人的生命;今年5月10日,中山大学医学院2名本科生又成功抢救1名突然倒地的学生。
在感叹中大医科“无敌”的同时,也有人疑惑:已经有一个百年医学院的中大,为什么要在深圳“再造”一个医学院?
教育和医疗都是地方所需的紧缺资源,中大与深圳一拍即合。新城新校园,百年医科在深圳、在光明科学城找到施展拳脚的新增长点。
“我本人就是一名临床医生。”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、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许可慰介绍,在医学院,本科理论大课中有部分由临床医生讲授;人体机能学实验室里配备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、最先进的人体生理学实验系统,还有达芬奇机器人模拟训练系统等高精尖设备,让学生更早接触临床前沿技术。
中大投专家、投资源,既给深圳带来百年医科的强大凝聚力,也感受到“双区”建设的强劲加速度。
与深圳校区几乎同步谋划、选址相距1.5公里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(下称“中山七院”),开业仅4年2个月就通过了“三甲”审核,刷新了国内新建医院最快通过“三甲”的纪录。
中大在深圳,不止5000亩校园。中山七院二期建设启用之日,一个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、总床位4000张的“巨无霸”综合医院、教学医院呼之欲出。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透露,到去年底,中山七院培养出580多名研究生,他们中有近四成继续留在中山七院深造或就业,成为深圳医卫领域一支重要力量。
为“双一流”补齐学科拼图
去年,公共卫生学院(深圳)挂牌国家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基地。“在P2+实验室,学生可以用真正的病原体训练实验技能。”该院院长钱军介绍,除了承担教学、科研任务外,P2+实验室还与广州校区北校园P3实验室、中大华南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共同构成生物安全实验室集群,将成为国家生物安全防护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举全校之力支援深圳特区和光明科学城建设,中大拿出了最好的家底。
用ESI衡量,深圳校区建设学科归属的15个学科领域均为ESI前1%,其中包括临床医学、药学与毒理学、工程学、环境与生态学、材料科学、计算机科学、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共7个ESI前1‰。以软科排名计算,2022年深圳校区的12个学科进入国内前10,工商管理稳居国内第一。
从“双一流”的角度看,深圳校区支撑建设的数学、生态学、材料科学与工程、电子科学与技术、临床医学、基础医学、药学、工商管理8个学科入选教育部新一轮“双一流”建设名单,占全校“双一流”学科数的72%。中大入选“一流学科培优行动”候选名单的3个学科——临床医学、生态学、工商管理,全部在深圳布局。
中大在深圳补齐学科拼图,三校区五校园“完全体”初现,不同校区的院系学科统筹规划、错位发展、各具特色,共同支撑中大冲击世界一流。
纵深推进服务国家战略
4月,柔性电子学院在深圳校区成立,重点聚焦有机电子、印刷电子、生物电子等优势领域,目标是早日建成国家级未来技术学院,填补深圳空白。
如今,深圳校区共有17个整建制学院。走进西教学楼,普车床实训室、数控机床实训室等显得尤为“吸睛”。在中大学车床和数控机床是什么体验?为什么中大要设置这些专业?
中大提前布局新建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、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、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、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,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。
中大和深圳,正以最大的诚意相互贴近,纵深推进合作办学。
明年,一颗由中大学生全过程、全方位自主研制的卫星“中山大学学生立方星”将带着自拍杆“上天”,在中大建校百年之际拍下自己与地球的合影。
在智能工程学院,“IDPS城市交通大脑”已经在上海正式投入使用多年,迭代后即将在广东落地,助力解决“堵城”。
“未来几年,学院的一些成果有望走向临床。”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超介绍,医工融合创新碰撞出的“3D打印钛合金漏斗胸支架”等成果,有望解决困扰临床多年的难题。
标签: